主动脉病变包括主动脉夹层、主动脉瘤等现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严重疾病,它们的发病急剧,若不及早发现,不及时治疗,80%在6周内死亡。因此主动脉病变的早期诊断,可有效预防和治疗这类疾病的发生、发展。一直以来dsa是诊断血管疾病的“金标准”【1】,但因dsa有其创伤性,风险比较大且价格比较昂贵,使许多患者望而却步。近几年来随着多排螺旋ct的应用,尤其是16排螺旋ct的应用,由于其具有亚秒级的扫描速度,超大的扫描范围,更薄的层厚,更好的空间分辨率,加上强大的后处理功能,使ct血管造影进入一个质的飞跃。本文通过对38例临床怀疑主动脉病变的患者进行胸部、腹部cta检查,初步探讨多排螺旋ct血管成像在主动脉病变的临床应用价值。
1、材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自2010年1月—2010年8月间临床上怀疑主动脉病变行胸部、腹部cta检查38例患者,其中男性23例,女性15例,年龄38-82岁,平均年龄54岁,主要症状大多数有高血压病史,胸闷、胸骨后及后背部剧烈疼痛(22例),上腹部剧烈疼痛(16例),其中上腹部包块并伴有血管性搏动(10例)。
1.2设备 西门子16排螺旋ct机,高压注射器(medrad vistronct)。
1.3
数据采集与成像方法 ct扫描:患者仰卧于检查床上。参数:层厚1.5mm,重建层厚0.75mm,螺距1.5:1,管电压130kv,管电流300ma。非离子对比剂(尤维显)85ml左右,注射速率3ml/s,延迟时间15s。使用对比剂自动跟踪技术(bolus tracking)进行自动跟踪触发。先行扫描定位像(正位像)后,胸部cta选取胸主动脉血管作为感兴趣的靶血管,其扫描范围是从颈7到腰2平面;而腹部cta选取腹主动脉血管作为感兴趣的靶血管,其扫描范围则是从膈面至耻骨联合平面;靶血管选取是对比剂浓度跟踪区域,其阈值一般设为100hu,最后用高压注射器在肘部静脉团注造影剂,当感兴趣靶血管内对比剂浓度到达阈值100hu时,计算机自动触发扫描。扫描结束后,在工作站上对原始数据进行后处理,包括vr、mip、mpr、ssd等方法重建图像。【2】
1.4
血管评价以血管壁周围钙化斑块、血管腔内充盈缺损为粥样斑块;以血管类似息室样突出超出正常管径的1/2以上者判为动脉瘤。【3】
2、结果
38例行16排cta的病人均能清晰地显示胸主动脉、腹主动脉的全段及部分分支。
38例患者中:主动脉夹层20例;如图1主动脉夹层(mpr),图2主动脉夹层(vr),可见夹层中高密度的真腔和低密度的假腔;主动脉瘤15例如图3腹主动脉瘤(mip),图4腹主动脉瘤(vr),正常3例。
3、讨论
3.1主动脉夹层是指主动脉管壁自内向外的裂开,深及中膜,高速高压的血流经主动脉内膜撕裂处进入主动脉壁中膜,将管壁剥离形成壁内瘤腔,原来主动脉为真腔,新形成的瘤称为假腔,夹在两者间的管壁称为夹层。主动脉病变包括主动脉夹层、主动脉瘤等现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严重疾病,它们的发病急剧,若不及早发现,不及时治疗80%在6周内死亡。因此及早、及时发现主动脉病变尤为重要。早期行胸部、腹部血管cta检查能及早地发现主动脉夹层、主动脉瘤,适时地进行对症治疗,可显著降低此类病人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3.2cta血管成像是无创性血管造影方法,其主要是在肘部静脉高速团注对比剂,经时间延迟靶血管内造影剂到达阈值,计算机自动触发曝光,多排螺旋ct进行快速,连续的容积数据采集,然后传到工作站完成二维及三维图像的重建。
3.316排螺旋ct采用了宽探器,一次扫描可同时得到16层图像数据,扫描范围广,扫描速度更快,可在更短的时间内完成胸主动脉或腹主动脉扫描,减少了部分静脉显影而对图像的干扰,提高了图像质量。原始数据经过软件三维重建,可多角度显示血管形态大小、钙化、有无血栓形成等。
3.4 在显示血管息室样突出和动脉瘤方面,cta可较为全面地显示瘤体大小、形状以及侧有循环代偿等情况;可以通过mip、ssd、mpr、vr等后处理方法,更可通过多方位的旋转结合轴位扫描图像,更好地观察动脉血管的全貌及部分分支。虽然dsa常作为诊断血管疾病的“金标准”,但dsa毕竟是一个有创的介入手术,以及比较昂贵的价格使许多患者望而却步,cta的无创性以及低廉的价格便有了市场基础,近年来越来越多地运用于临床,为临床服务。而mra也可显示血管,但mra在显示血管时往往受血流的影响较大。
综上所述,cta作为一种相对无创,安全可靠的检查技术,可直观、立体显示血管的全貌及细微结构,再结合轴位图像对血管病变进行全面观察、分析,对主动脉血管疾病的诊断,制定治疗方案,手术路径,估计手术风险以及术后疗效观察有重要的作用,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无创的,经济实惠的检查技术,可替代大部分有创普通血管造影【4】。当然mscta也有局限性,如对末梢血管的显示不足等,还有待于今后进一步研究开发。
(作者:江苏省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