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热潮湿的夏季正是中暑高发期,长时间户外活动、做剧烈运动、过度肥胖等都会造成中暑。殊不知,某些药物也会增加中暑风险,尤其是正在服用以下几类药物的人群需谨慎。
服用哪些药物可增加中暑风险?
1、解热镇痛药
日常生活中用药频率较高的解热镇痛类药物有对乙酰氨基酚以及布洛芬,此类药物虽然能解热镇痛,但会促进机体发汗,使得体内的钾离子跟随着汗液流失,易造成全身无力,甚至因为脱水而导致中暑。服用解热镇痛类药物后应提醒自己多喝白开水,着重吃香蕉、猕猴桃以及绿叶蔬菜等含钾的食物。
2、拟交感神经药
拟交感神经药可刺激大量神经递质释放,又或是阻止神经递质重吸收,进而激活相应的受体,使得全身血管收缩,减少流向皮肤的血液量,导致体内热量无法散失。另外,此类药物可使得神经异常兴奋,促使肌肉收缩,增加身体产热,使得体温升高。所以服用这些药物时应多注意休息,避免在高温环境下活动。
3、利尿剂类
炎炎夏日天气比较闷热,血管遵循热胀冷缩的原理,全身血管扩张。服用利尿剂后易造成有效循环血容量减少,影响心脏排血量,同时也会阻碍出汗,造成机体脱水,打破电解质平衡,从而诱发一系列症状,如全身乏力、心悸以及无食欲等。服用此类药物后应着重补充水分或运动性饮料,维持电解质平衡。
4、抗胆碱类药物
胃痉挛所造成的胃痛常常服用抗胆碱药物,此类药物阻碍乙酰胆碱跟受体相结合,抑制汗腺分泌,使得体内热量释放减少,影响体温调节,进而造成中暑。若正在服用抗胆碱类药物,那么应远离高温环境,避免长时间在阳光下活动。
5、吩噻嗪类抗精神失常药
长时间待在高温环境作用,吩噻嗪类抗精神失常药可抑制下丘脑代偿效应,影响体温调节,从而造成高热或中暑。
温馨提示
除了以上5种药物易导致中暑外,还需警惕含伪麻黄碱的感冒药,伪麻黄碱可刺激上呼吸道血管收缩,同时也会影响全身血管,使得全身排汗量减少,影响身体表面散热,增加中暑风险。因此服用药物时尽量不要在高温下活动,用药后应多喝水。一旦出现全身乏力、心慌和大汗淋漓等应及时转移到阴凉的环境。